“苏超”踢出人文经济“好球”
本文转自:解放日报
6月29日,市民、球迷在南通市内一处商场观看比赛直播,为球队加油。新华社发
据新华社南京7月22日电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七轮比赛尘埃落定,集齐了榜首争夺战、“南哥”争夺战、“笔画”保卫战等,话题十足,十三个城市文旅应援花式出圈。
“苏超”为何这么火?答案或许不止足球,更在文化。从最初靠“散装江苏”等网络文化梗引发关注,到随着赛程深入,各地历史文化底蕴持续释放,文旅消费市场不断升温……“苏超”如多棱镜,折射从火爆赛事到文化现象的轨迹,亦似放大镜,让文化自信愈发坚定。
第七轮开赛前,一条“苏东坡在徐州为官、终老常州”的旧事,加上“季札挂剑”的典故,因常州对战徐州而刷屏。网友笑称“看一场球,补一堂历史课”。
足球“德比”指的是同城或近邻对峙,在江苏,球场之外城市文化的亮相也是重头戏。
一句“淮扬菜正统之争”,扬州和淮安这两大淮扬菜源头同亮身段,一碗狮子头、一份软兜长鱼,赛的是“味”;一声“楚汉争霸”,徐州汉文化、宿迁的“项王故里”,争的是“雄”;一场赛诗大会、几封“书信”往来,较量的是谁的诗词最多,谁的绝句更绝,比的是“才”。
球场上,徐州的球衣融入楚汉战甲元素,南京的队徽是辟邪神兽,苏州让江南“四大才子”与啦啦操队友同舞,淮安、连云港不约而同请来了西游“天团”;球场外,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也接住了这波流量,香包、剪纸、团扇、泥塑……各类非遗产品通过与“苏超”元素结合,收获新“粉丝”。
在“苏超”的聚光灯下,文化之美呈现出更多维度的光彩:南京云锦博物馆为吉祥物“豚宝”量身定制云锦“娃娃衣”,巧妙提取云锦麒麟纹样,打造出“麒开得胜”“麟门一脚”潮玩挂件,这是匠心与足球相融的精致之美;泰州观众头戴穆桂英头饰,镇江观众身着汉服挥动衣袖,这是人们对地域文化认同的自信之美;而面对常州队“屡战屡败、屡败屡战”,全场响起的“常州进一个”加油声,则是永不放弃的拼搏之美。
哨声一响,球场上你来我往,攻防转换;哨声一落,整座城仍在“加时”。在江苏,90分钟的足球赛被延展成了24、48、72小时目的地之旅,一张球票的含金量不断提升。
淮安在球迷驿站摆开小龙虾、钦工肉圆,票根直接当餐券;盐城将黄海湿地观鸟与观赛打包,2万份“观鸟+观赛”产品瞬间售罄;恐龙园18天赶制“盐水鸭×恐龙妹妹”联名玩偶,预售三天破万单,恐龙人俱乐部酒店换上“赛事房”,足球布景、赛事直播、免费接驳,主场比赛日连续满房,园区二次消费顺势涨了一成——一张门票,带动从看台到餐厅、从酒店到电商的完整闭环。
“苏超”用一次又一次精准长传,把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“踢”到了文旅的“球门”前。据统计,第五、六轮每轮现场观众都超过了18万,带动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305%。其中,南京对战苏州不仅当日创下60396人的上座纪录,三天里218.1万游客涌进各类景区,南京全市文旅消费总额达27.2亿元。